本中心教学资源实现全方位共享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教学资源实现全方位的共享,既面向北京大学各院系的相关专业教学,也面向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和科研,同时也部分向社会公众开放。

目前教学资源共享的范围和效果:

1、面向北京大学校园网的校内共享

中心是全校性共享实验教学平台,利用北京大学教学网和北京大学慕课MOOC教学系统实现校内共享,服务于考古学、文化遗产学、古代建筑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科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使用。同时,其他相关院系的通选课、任选课的本、研学生和专门史专业研究生也可利用中心平台了解虚拟仿真实验的相关知识。北京大学的注册学生通过登录校园网,利用校园网账号,不仅可以学习教学平台的各种虚拟仿真课程,而且还可以充分利用网上图书馆、博物馆等其他校内网络资源,实现各类教学资源的无缝对接和开放式学习。

2、面向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校际共享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是国内最早建立考古学专业的高校,不仅拥有高校第一家考古博物馆,馆藏大量的考古发掘出土文物,而且还藏有丰富的教学标本和资料文献。目前,动物考古学、植物考古学、人体骨骼学、考古教学标本室、旧石器实验教学标本室、陶瓷教学标本实验室等实物教学资源齐备。通过将这些资源数字化,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教学资源。同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借助于“指南针计划”、“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科研项目通过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合作,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数字摄影测量等技术获取动物骨骼标本、考古遗迹和遗物标本等信息,极大充实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基础资料数据库,并与合作单位实现了资源即时共享和协同利用。

3、面向公众开放的互联网共享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是国内最早开展公众考古学的考古教学和科研机构,并设置有实体机构的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研究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所有虚拟资源均可通过互联网对公众开放,课件和操作指南也可通过互联网下载。公众通过实验教学平台可深入了解田野考古学、文物保护、博物馆和文化遗产科学的基本工作方法,并通过北京大学公众考古与艺术研究中心的网站,利用该中心的资源进一步了解相关专业知识,实现平台资源面向全社会的公众开放。

 

进一步实现共享的计划与安排:

1、完善体系化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

进一步完善体系化的不同学科专业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尤其是建立完整的教学资源数据库,如田野考古发掘常见遗迹类型、常见动物骨骼资源等。充分利用与相关兄弟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扩大数据采集的范围和力度,成体系地建设不同实验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

2、扩展用于扩大资源共享和工作协同的技术手段

除了目前中心所依托的基于北京大学校园网的基础网络环境之外,进一步发展基于无线网络、云服务、移动终端、穿戴式设备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新手段。既能实现更加灵活和随时随地的教学模式,同时也能通过增强现实等手段,利用虚实结合的方法提高虚拟仿真教学的质量。比如,周原遗址导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将借助于“周原遗址国际研究中心”的实体平台,开发基于移动、云服务和增强现实的实地版周原遗址导览虚拟仿真教学系统,服务于周原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的田野考古教学实践。

3、加强产学研的结合和虚拟仿真实验成果的市场化推广

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加强与国内其他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的深度合作,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成熟成果以及积累的相关教学资源尤其是电子教案和教学案例库进行产品开发,推向市场,进行市场化发展,启动考古文博行业推广的新模式。

4、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资源共享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将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利用目前已有的国际合作项目和合作中心,如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英国伦敦大学考古学院合作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国家中心”(ICCHA)及相关网站资源实现教学课程的国际合作,吸引国外学生参与教学实验课程,同时也补充全球视野的更多教学资源,推进中国考古和文化遗产的教学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