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考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拟建全国首个文物建筑全景教学资源库

自中国营造学社开创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以来,中国的建筑历史、建筑考古学科就形成了注重实地踏查、开展田野调查记录的学术传统。不仅建筑史的研究框架藉此建立,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也都基于实地踏查以及在踏查中发现的标尺建筑而形成。因此,文物建筑(包括古代建筑、近现代具有文物价值的建筑)的踏查记录是相关专业重要的必修课,具有重要的意义。

考古学的学科特点在于特别注重发现、研究一手资料,因此,考古文博学院自1998年开设文物建筑本科专业以来,就特别重视文物建筑的田野踏查教学和测绘教学,专门安排有两个月的田野踏查实习和两个月的文物建筑测绘实习。结合木构形制年代学研究,考古文博学院的师生在近十次(专业隔年招生)专业实习中,相继发现了宋金时期的平顺回龙寺、北宋晚期的布村玉皇庙中殿,以及现存唯一一座北宋时期的庑殿顶木构建筑——万荣稷王庙大殿,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各高校及用人单位都在探索三维激光扫描、航拍航测、摄影建模、GIS等技术在文物建筑测绘记录中的应用。我院文物建筑专业在这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起步较早、成果领先,但领先优势正在逐渐减小。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教学改革的机会,使学生系统掌握上述文物建筑数字化记录技术的理论与方法,并能有意识的开展自主调查,已成为文物建筑专业本科生培养的当务之急。同时,北京大学建筑考古学科也寄希望于借助教学改革的机会和资助,系统开展新一轮数据采集和数据库建设,并创新性地研发其虚拟展示的技术方法,从而既扩大学科的领先优势,也承担高校作为智库回馈社会的责任。

应对技术快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教学内容和方法应有相应的改革对策。北京大学考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结合北京大学教学改革项目,基于考古文博学院已经积累的一套田野信息采集技术,已开展建设文物建筑实景教学数据库,旨在从理论、方法、内容上进行系统更新,提高教学水平,引领国内相关专业的发展方向。

本项目建设完成后,将成为考古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支撑性数据库之一。支持我院《中国建筑史(上)(下)》、《中国传统建筑构造》、《文化遗产学概论》、《传统建筑概预算》、《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文化遗产参观与测绘实习》、《计算机建筑制图》、《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等9门课,29学分的本科必修课程。
在原来的教学课堂中,教师需要准备大量幻灯片,才能够讲解古建筑的各种场景和细节,但其空间位置很难通过二维的图片和照片予以清晰展现。通过本数据库和展示系统,本科学生能够在课堂上通过虚拟现实技术第一时间与文物建筑现场建立联系,古建筑构件、装饰细节的空间位置一目了然。学生能够高效、清晰地获得教学信息,掌握古代建筑、近代建筑的空间、尺度和结构。学生甚至可以戴上虚拟现实头盔,模拟在古建筑中行走、观察。

欢迎各省、市文物考古管理机构、科研单位加入本数据库计划,共享成果。

演示链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平崇明寺 (数据库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