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万荣稷王庙测绘实习与发现

 

仅存的北宋庑殿顶建筑——山西万荣稷王庙大殿

 

 

2001年,国务院公布山西省万荣县稷王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宇现存大殿、戏台各一座。其中,大殿为早期木构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庑殿顶。五等材,单材高21厘米,足材27厘米。外檐斗栱五铺作,偷心造,补间铺作逐间一朵。柱头铺作双杪,补间铺作及转角铺作为单杪单下昂,华拱出做假昂头。大殿梁架为厅堂结构,六架椽屋前后乳栿用四柱,脊槫下用捧节令拱,平槫下用单材襻间,隔间不闪。平梁上大叉手入蜀柱上栌斗斗口与槫下捧节令拱相交。

 2007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建筑专业对稷王庙进行了田野调查,依据其建筑形制,初步判定大殿为北宋建筑,早于国保单位公布的金代。我们认识到,如果稷王庙大殿建于北宋,则将是已知的唯一一座北宋庑殿顶建筑。为慎重起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建筑专业师生在其后的数年中,从建筑形制年代学研究和建筑材料分析等方面,对临汾、运城地区宋元建筑进行了系统研究,从而更加坚定了我们对稷王庙大殿主体为北宋木构建筑的认识。2010年,北大考古文博学院联合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等多家单位,以万荣稷王庙大殿为对象,申报了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中的中国古代建筑精细测绘项目,同时,山西南部早期古建筑修缮工程也已计划对稷王庙大殿进行落架修缮。根据即将修缮的情况,测绘课题组对稷王庙大殿进行了前后三次测绘,尽力保留修缮前、修缮中和修缮后的文物历史信息。在目前正在进行的修缮后测绘中,北大师生于2011年5月14日中午,在大殿前檐明间下平槫襻间枋外皮上发现了一处已不明显的墨书痕迹,墨书自右而左竖排三行,最右一行字体最大,因木材年久表面纹路扩大,现仅右侧的四个大字尚可辨识,左侧字体较小,似为题名。经表面湿处理后,可确认题记为“天聖元年”(1023年)。这一纪年的发现,为这座建筑提供了准确年代,确立了其北宋庑殿顶木构建筑遗存的身份,为彰显其重要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研究价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万荣稷王庙大殿历经元、明、清时期的多次修缮,在剥离后代更改构件的基础上,我们将可提炼出一批北宋中前期本地区的建筑形制标尺。这些形制有见于《营造法式》或同期建筑者,如偷心造、梁栿加工规整和普遍采用松木等等。亦有不见于《营造法式》或其他唐宋辽金建筑上者,如续角梁与椽后尾的榫卯交接方式、承挑斡的鞾楔栱、足材栱与散斗的交接方式等。这座建于1023年的北宋庑殿顶建筑所蕴含的珍贵历史信息,将完善学界对《营造法式》和建筑形制流变的研究,它使我们看到,北方地区早于《营造法式》80年的建筑上已有如厅堂构架、蚂蚱头形耍头和暗栔等与《营造法式》记载相吻合的建筑形制,这些作法有力地证明了《营造法式》与北方建筑的渊源关系。而大殿上其颇具特色的上平下卷的昂头形制,则揭示出流布于四川、甘肃、河南等地晚期建筑上相似形制的早期渊源。通过对稷王庙大殿及相关史料的研究,再结合陕西、河南及周边地区的历史和地理关系,我们即可略知在北宋初期到中期,中原文化最发达的陕西、河南地区的建筑特色和其对周边地区的深远影响。

梁思成先生曾遗憾于国内未见北宋庑殿顶建筑遗存,适值梁先生诞辰110周年之际,北大文物建筑专业师生谨以此成果,纪念梁思成及营造学社诸位先哲。正是秉承着营造学社的研究精神,常年坚持田野工作,并在前辈的基础上不断进取,北大文物建筑专业才可取得今日之发现,验证往年之研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徐怡涛 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 任毅敏)